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

打造体育名城,在促进我市体育消费、全民健康中助力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

  农工党南昌市委会调研组

  目前,在南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通过打造体育城市,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形成了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体育与商贸、旅游、健康、文化、科技等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了明显提高,打造了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八一体育综合体和江西先锋创客电子竞技基地),以及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2020年8月,我市获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市体育局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一、目前南昌市打造体育名城,促进体育消费、全民健康工作现状

  (一)依托城市特色,打造体育品牌

  1. 擦亮“八一”军体品牌。 2018年10月,八一队与我市开展合作, 共建“八一南昌”军体品牌,其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四个项目七支运动队以我市为主场参加全国联赛。以此为契机,我市积极引入高端品牌赛事,共计举办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国女子篮球联赛、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中国足球协会杯女子足球联赛等赛事112场,央视直播比赛达 12场,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为南昌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今年4月份,我市圆满完成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季后赛暨总决赛承办任务,受中国篮协和省、市各级高度赞誉。虽然受疫情影响未开放观赛,但拉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安保、体育器材装备等多领域消费。

  2. 充分利用生态资源。近年来,我市依托山水绿色生态资源和已有体育基础设施,成功培育了一批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品牌赛事,做活了竞赛表演产业。一是精心培育自有品牌赛事。围绕“一山一水一城”架构,持续打造以南昌马拉松、南昌赛艇大师赛暨赣粤城际联赛、梅岭越野登山赛为龙头的品牌赛事,年均开展各类比赛活动上百场。每个县区均参与举办过国际国内赛事活动,省内各项体育赛事南昌市一直保持“三个第一”水准,稳坐龙头。其中南昌马拉松获评中国田径协会金牌和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路跑体育赛事,连续三年在央视直播。二是推进“体育+ 旅游”深度融合。结合旅游资源优势,举办了“中国·梅岭国际越野挑战赛”,成为全省首个拥有自主IP 的越野登山赛事,有效带动各类消费3000余万元,推动了 “体育+ 旅游”融合发展。结合湖泊水资源优势,举办南昌赛艇大师赛。吸引了牛津、剑桥世界名校和国内体坛明星、企业知名人士等百万人次来昌,展示了南昌城市水文化魅力和“中国水都”影响力。尤其是2016年以来举办的南昌城市定向挑战赛,参与者最高达到一万人以上,六年来, 南昌城市定向挑战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每届赛事线路、玩法都精心设置, 既展现运动魅力, 也融合南昌城市文化, 成为传播城市风范的窗口, 持续助力南昌市打造多条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众多网红打卡地标, 充分展示南昌的人文历史、旅游文化、精神风貌、生态文明, 成为一张叫得响的体育文化名片。

  3. 打造篮球新名片。今年以来,按照全省体育“一城一品”的总体要求,在前几年成功承办CBA 基础上,将篮球运动作为打造南昌城市体育靓丽名片。目前,已经形成了《南昌市打造全国篮球示范市实施方案》。6月份,我市和省体育局、南昌大学共同签定组建江西省U 系列专业篮球队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了U22、U18男女篮球队,填补了当前全省无职业球队的空白。

  (二)带动群众参与,促进体育消费

  1. 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助力全民健康。一是增加体育场地,补齐设施短板。多措并举建设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仅用于奖励新建社会足球场的资金就达1840万元,体育设施实现了由“节点布局”到“全域均衡”。健身路径器材设施行政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已成为硬性措施。2016年开始就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引进“二代智能全民健身器材”,让南昌市民提前感受新型健身器材的便利性和优越性,群众满意度较高。目前,全市建有体育场地1.79 万个,拥有体育公园5个,健身步道 1315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4 平方米,全面建成了城区“15分钟健身圈”。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1.17%。二是扩大体育服务,共享体育红利。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截止目前,南昌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15550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2.41‰。 2021年投入千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打造了“健康南昌·百万人健身行动” 服务品牌,百万群众受益。其中“娃娃学游泳”“娃娃学体育”公益活动家喻户晓,形成了品牌;“科学健身进机关、社区、企业、校园、乡村、警营”“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企业、社区”“体育服务进乡村、社区”等公共服务受到干部群众广泛好评,在全省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2. 提供丰富多元的体育消费产品。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以来,南昌市积极增加体育市场供给,丰富体育产品内容,推动体育消费政策、模式等多方面创新,助力体育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一是创新体育消费新产品。连续两年向市民推送“全民健身一卡通”、连续三年发放体育消费券超 800 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体育消费近亿元,为消费者提供大力度优惠补贴,有效增加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有效帮扶体育产业渡过难关。二是培育体育消费新动力。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深化发展和改革双 “一号工程”决策部署,推动“体育+ 数字”发展,打造智能化的运动场所,提升群众运动兴趣,不断壮大体育运动新群体。目前,市、县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均已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提升场馆运营效能。户外公共体育设施实现智能化,比如湾里磨盘山森林公园健步道、赣江市民公园跑道、二代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等智慧体育设施覆盖率正逐步提升。三是创造体育消费新时机。积极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在全省首创 “体育夜市”“体博会”“体育超市”“体育消费月”等促销模式,集中全市的体育规上企业、优质场馆和俱乐部以及知名体育用品商,为市民提供丰富便捷的消费体验平台,不断为体育市场注入活力,带动了体育产业扩容提质。四是构建体育消费新场景。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近年来受到诸多社会资本的青睐,体育企业、健身房、健身休闲、体育教育培训、体育彩票销售等多种体育业态,纷纷入驻王府井、万达、天虹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高新区甚至建有长荣羽毛球大厦,成为商业圈内的时尚元素。一些民营、合资企业通过改造废旧厂房、高楼屋顶、高速服务区等,打造了樟树林、五湖天空、699等文化体育综合体。近几年来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的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健身房等场馆设施呈两位数增长。

  (三)营造良好环境,发展体育产业

  1.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南昌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全产业链。一是体育经营立起标杆。奥飞文体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我市精心培育的本土体育企业,产业布局遍及江西、吉林、湖北、江苏、浙江、北京等16座城市,运营文化体育场馆总面积过200万平方米,也是我市首家向外扩张、蓬勃发展的体育场馆运营企业,目前在全国场馆运营行业处于第一方阵。二是体育业态特色鲜明。雷公坳文体产业园是全国首个由高速服务区转型的文体产业园典范,园区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服务配套四大功能于一体,拥有马术、游泳、卡丁车、网球、羽毛球、棒球等20多种运动业态,面积逾2万平方米。此外,我市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红土网球场中昌红网运动中心、全省最大的气膜体育馆元亨体育运动中心、全国首座羽毛球主题商业大楼长荣羽毛球大厦。三是体育用品远销欧美。南昌黑马体育用品公司是全国前五、全省第一的球类制造企业,年产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等1500万个,年产值近3 个亿,2021年销售足球686万个,其中出口销售欧美足球俱乐部330万个,成为世界杯专门用球生产单位。

  2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一是落实惠企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去年,市体育局联合发改、水业等部门协调破解惠企政策落地难,在全国率先为经营性体育健身游泳场馆降水价。3月评估确定首批15家游泳池水价从11.55元/ 吨降至4.45元/ 吨,为企业减轻经营压力。目前,第二批享受优惠水价的场馆完成申报、审核和评估工作,下步即将实施。二是打造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平台。充分挖掘八一体育场和邻近的市体育公园、青山湖水上中心等资源潜力,吸引18个体育协会、俱乐部签约进驻,投资3300多万元,打造集“陆海空” 等运动项目于一身的八一体育综合体,成为全市体育人才培养高地、全民健身热地、体育产业发展旺地、体育事业宣传阵地。2021年3月,八一体育综合体获评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二、目前南昌市打造体育名城,促进体育消费、全民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是体育名片未打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城,必须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南昌市把“天下英雄城”作为名片,弘扬着八一精神。但在体育领域还未明确体现出来,南昌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还未定位好。二是宣传力度未加强。对南昌市打造体育名城尤其是军体之城、篮球之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对体育消费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体育经济的新观念,有待各部门对体育消费、全民健康加强共识,为进一步助力省会南昌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二)各种体育设施依旧不足

  一是综合性体育场馆设施不足。创建体育名城需要完备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作为支撑,南昌市基础性体育设施齐全,但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不多,规模较大的八一体育场,建造时间久,条件较差。我市举办的最高级别大型综合赛事为 2011年的全国城市运动会,而当时承办比赛的大型综合场馆仅有国体中心和江西奥体中心两处;除这两所场馆外还利用了大批高校场地和全省体育力量承接了全部城运会决赛项目的比赛;2018年八一军体运动队整体落户南昌时,三大球联赛同步在南昌举办,场馆资源已成为严重制约因素。目前,国体中心和江西奥体中心两所场馆仍然为我市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活动的首选。若我市打算举办全运会规模的大型体育赛事,必须要统筹谋划场馆建设问题。

  二是群众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县区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作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在组织规模化、项目多元化、设施便利化、指导专业化等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 需要多部门配合、同向发力、协调推进。一方面,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供应不足的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城区老旧小区,由于历史原因,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所十分有限,部分新建住宅小区也未落实保障室内人均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0.3平方米体育用地的要求(此为总局任务要求标准)。另一方面,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使用效率不高。一些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效对社会开放,体育资源共享远未达到预想的程度。一些社会资本拟利用城市空闲用地、边角地、立交桥下、建筑楼顶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时,因为报建手续复杂等原因难以破题。

  三是对场地设施的监管不足。目前各类体育设施没有统一的建设和验收标准,特别是楼盘开发商、企事业单位、行政村或社区等非体育部门安装的各类公共健身器材五花八门、质量不一,缺乏监管,部分体育健身设施达不到国家标准,存在安全隐患。 2018年我市已出台《南昌市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应标准,要求各县区采购符合新国标的健身器材,保障健身器材质量和人民群众的使用安全,但是执行上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实际效果不如人意。

  (三)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一是产业规模落后。根据2021年体育产业风云榜相关分析,中国人最喜欢的前十名体育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成都、南京、深圳、重庆、杭州,第7名的南京市,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就达到千亿元以上,南昌与之相比差距较大(2021 年仅为129亿元)。热度不高跟体育产业的发展滞后、体育产业规模数据小密不可分。如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拓宽南昌体育市场,是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也是南昌打造体育名城的必经之路。

  二是扶持政策缺少。虽然南昌入选首批体育消费城市,但体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还是不足。近年来,体育产业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社会资本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天津、山东等地相继设立了不同形式、不同体量的体育产业专项扶持引导资金,培育、扶持本土体育产业成长。目前,我市除落实体育类健身游泳馆降水费优惠政策外,在引入社会力量投资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方面仍然缺乏扶持政策。体育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体育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还不够高,影响力大、等级高的国际性赛事少,体育竞赛的影响力、带动力还不强,具有南昌辨识度的体育消费试点创新成果还不多。

  三是数字体育不足。几乎所有的传统体育和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数字体育”手段,加以重新“解码”和“编码”,例如拳击,两个人面对面的格斗,通过数字体育和虚拟运动的方式,同样可以在不发生肢体接触的情况下,借助摄像头、可佩戴式头盔或传感器、动作捕捉系统,来实现人机之间、人- 网络系统- 人之间的交互运动和娱乐。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字体育乃是传统电子竞技的升级换代。目前,我市拥有虚拟现实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产品,但在“体育+VR”、体育数字化方面发力不够充分。

  三、打造体育名城,在促进南昌市体育消费、全民健康中助力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的建议

  建设体育名城是宣传城市需要,更是新时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2.8万亿元,体育从业人员达到800万人。相对全国目标而言,目前南昌市的体育产业及居民消费值并不高。据《2021 年南昌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数据,南昌市居民平均体育消费为2219.84元,可挖掘潜力及发展空间更大。要把体育产业作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来对待,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软硬件建设来保障产业发展,并适时将体育产业加入到全市的4+4+X 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来。

  (一)做足“八一”文章,明确发展目标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南昌市与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或者周边的武汉、长沙相比,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城市体量还是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对南昌市建设体育名城应有精准定位,与其它城市相比要有不同内涵,在发展模式上也要实行差异化。 2018年10月27日,经习总书记批准,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与南昌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也是全国首个军地体育合作项目。在城市发展定位上要紧紧依托军体这块金字招牌,通过各种手段及举措,吸引国内外军体队伍来昌训练参赛,使南昌成为南昌国军事体育对外交流的基地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大协同力度,聚集各方力量,全神贯注加强体育名城建设,将建设军体城市、弘扬八一精神作为宣传推介“天下英雄城”的重要载体,纳入做大做强做优南昌大都市圈的重要内容;协调省市属及中央驻赣媒体加大宣传,财政、发改、融合办、旅游、商务、交通等部门要针对体育名城建设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南昌打造“体育名城”营造浓厚氛围和政策保障。深入研判南昌体育产业发展形势,结合国家和省体育“十四五”规划,制定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 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我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同时,成立南昌市体育产业协会,增强产业发展合力,着重在建设军体之城、篮球之城方面发力,争取将体育产业打造成我市支柱产业。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做足品牌打造,构建赛事框架

  1. 打造“八一”军体之城。八一南昌合作共建将成为南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机遇,应持续深化 “八一南昌”合作共建,举办一批军队群众性体育比赛,打造国际军体之城。一是要搭建好一座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知名球星、体育制造业来昌发展;二是要在全市合适区规划建设军体基地,将军体训练中心适合在地方落户的项目、运动队及由其衍生科研机构、企业在基地落户;三是要以军事夏令营、青少年培训、国内外竞赛、明星表演为抓手,大力发展体育人口,扩大体育消费。四是适时申办国际、国内综合性运动会,不断提升城市内涵、品牌及知名度。

  2. 打造特色体育名城。依托南昌山水资源特点,持续构建“一山一水一城”赛事框架,梅岭举办山地自行车越野赛、50公里越野赛等品牌赛事;抚河举办龙舟赛、南昌赛艇大师赛,赣江举办国际游泳赛,环鄱自行车赛;着力打造1+N 南昌马拉松系列赛、白鹤小镇生态马拉松、乡村马拉松等系列赛事。精心办好“滕王阁杯”青少年体育联赛、城市定向挑战赛等品牌赛事,实现年度“双百”目标,即每年举办赛事活动不少于100项/ 次,参与人数不少于100万人次。

  3. 打造篮球之城新品。以建好篮球基础设施,构建篮球赛事体系,引入篮球高端赛事,建立高水平职业队为抓手,打造全国篮球示范城市。推动全国篮球示范城市创建。按照全省体育“一城一品”的总体要求, 科学制定南昌市创建篮球示范城市方案, 在顶层设计、场地建设、竞赛体系、梯队建设、经费投入、篮球文化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助力南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参照贵州“美丽乡村” 篮球活动(此项赛事被网友们昵称为 “村BA”),打造南昌市专属大众篮球文化和群众篮球赛事。南昌市可尝试举办社区级业余篮球联赛,从社区到街办,从街办再到县区,甚至举办市级总决赛,组织举办系列篮球联赛后,南昌将形成热烈、浓厚的篮球氛围,打造篮球运动丰沃的底层土壤和群众篮球文化,以群众体育服务竞技体育,也会涌现出更多的篮球专项人才。

  (三)做足场馆建设,补齐设施短板

  一是强化符合赛事标准的体育场馆建设。因其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建议改造江西省体育馆并承担联赛任务;启动朝阳地块体育用地建设,建成一座能满足篮球、排球比赛需要的场馆及附属设施;加大南昌湾里射击中心综合馆和运动员公寓工程建设投资力度,使其成为球类训练中心或赛事备用场馆。

  二是加大对体育用地支持。帮助协调自然资源、发改、行政审批、城建等部门加大对社会主体投资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支持,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前提下,依法依规支持鼓励社会主体挖掘废旧厂房、仓库、地下空间、园区空地、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等存量场地资源,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临时性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按照总局规定体育公园面积规模——不低于10万平方米、6万平方米、 4万平方米, 和4万平方米以下, 将体育公园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4 类。 同时提出, 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体育元素与公园风貌的互适性, 使体育运动与公园景观融合自然协调; 除体育公园的硬件设施配置外, 体育公园内还应开展体育相关赛事活动、文化宣教等活动, 提高体育公园的服务水平; 体育公园的建设还应注重智慧化建设, 鼓励公园建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场地预定、电子导航等;同时还可以将体育公园融入体教融合,服务于体育中高考训练 。

  三是完善群众体育设施。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要求,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按照布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网的思路,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工程,每年新增体育设施1000个,并严格按照《南昌市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制定相应标准,借鉴外省市经验使体育设施监管有章可循,建管用形成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建成公园的闲置空地,建设体育设施,将公园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如象湖的招财猫、大象等景观很有特色,可参照湾里磨盘山体育公园森林迷你步道,加强步道设计连接,打造新的网红打卡地。

  (四)做足体育消费,推动产业发展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政策,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下城市基础上,申请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示范城市作用,制定鼓励本市体育产业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产品,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高端体育消费回流。

  一是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作用。体育协会在扩大体育产品供给、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释放体育资源上有着积极作用。

  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领域。积极培育“体育+”“+ 体育”等新兴业态,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不断挖掘、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拉动我市经济发展。2022年是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最后一年,按照“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既定部署,采取线上+ 线下相融合的办法,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政府购买服务,举办体育消费月、体育夜市、体育博览会等形式,不断激活体育市场动能,增强市民体育消费粘性,繁荣体育消费市场,实现人均体育消费支出逐步提高,力争打造全国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三是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水平。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7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引导体教、体育俱乐部等专业力量进入校园开展课后服务。专门加强对青少年的体育技能培养,让体育充分走进校园,让体教融合落地生根,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继续办好“娃娃学体育"、“娃娃学游泳”、“科学健身五进”、“国民体质监测三进”、“青少年夏(冬)令营” 等惠民活动;加快推进“医体结合”,加大和卫健部门的联系,开办医疗健康、养生讲座,在南昌市体质监测中心开办医疗健康、养生讲座,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扩大志愿者服务范畴,积极推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工作。

  四是发展体育数字经济。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的决策部署,开发“全民健身设施动态管理系统”“云健身平台”“体育赛事指挥中心”等体育数据平台,实现健身设施管理智能化、健身运动监测精准化、赛事活动管控可视化。体育部门联合协会、俱乐部应大力发展线上培训等新业务,推动体育场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体育赋能城市,做好融合文章,持续打造南昌的体育名片。今年我国将迎来亚运年,作为“英雄城”的南昌,以体育赋能城市发展迎来难逢的契机,陆续引进符合南昌城市特点、匹配省会城市地位,满足市民观赛需求、具有良好社会基础的高水平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同时大力提升南昌自有品牌赛事影响力,让市民群众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欣赏精彩国际赛事,提升南昌城市知名度,推进体育名城建设。南昌打造体育名城,市民欢迎,产业受益,经济再添发展新动能,城市软实力显著提升,体育的热潮也必将赋予南昌这座江南名城更多的活力与激情。

  (调研组组长:胡国华, 调研组成员:姜 泳 、 付 琍 、李 颖 ,执笔人:张霁良、尹 雨)

打造体育名城,在促进我市体育消费、全民健康中助力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

打造体育名城,在促进我市体育消费、全民健康中助力巩固提升发展首位度

相关推荐